在世界各地港口运营过程中,集装箱装卸桥吊倒塌事件时有发生,后果十分严重。一则,打乱了码头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造成码头停产。大型泊位使用5~6台甚至更多的装卸桥,为了保证船舶在港内停留的时间最短,船公司通常对装卸速度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卸船合同要求每小时300自然箱,如果有一台装卸桥受损或严重毁坏,泊位的生产流程被打乱,合同要求就很难实现了。在多数情况下,大型泊位还会继续维持生产,但如果不止一台装卸桥受损或被毁,或是小型泊位仅有l~2装卸桥时,泊位只能停产。二则,对于装卸桥这样的大型机械,其造价已占到码头总投资额的30%~40%,购买新设备或更换配件费用昂贵,而且事故造成的破坏远非装卸桥本身,轨道梁、铁轨及码头下部基础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修复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可谓损失惨重。
一、分析人为因素
由船舶碰撞或天气状况不好等原因导致集装箱装卸桥倒塌,通常会被认为是码头管理控制之外、不可预见的事故,但事实却不尽其然,在每个事故案例中,都可以追溯到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而且不仅仅局限于操作工人,有时还涉及到码头高管、技术人员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码头高管为购买价格最低的装卸桥,选择了技术水平不高甚至非专业制造商,结果机械性能和品质较差,最后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将责任转嫁到制造商身上。
(2)操作工人未经过严格训练;未对装卸桥进行有效和必要的维护;将装卸桥放在不适当位置。
(3)未强化机械设备的锚固措施。
(4)引航员存在工作失误。
(5)港内拖船在顶推过程中没有能够保持一条直线;或者船舶在靠泊过程中突遇向岸风,而拖船又无力控制,造成集装箱船撞上位于码头前沿的装卸桥。
(6)按各港口的规定,船舶如果在港内排放压载水,会被课以高额罚款或滞留等处罚,因此船舶在进港前于深海区将压载水排放,但如果压载水置换不足,船舵和推进器出水过多,船舶难以操纵,船舶撞上装卸桥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二、降低事故风险
无论装卸桥倒塌是由于结构破坏、恶劣天气状况还是船舶碰撞引起的,码头管理者都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降低事故风险。
1.装卸桥的结构破坏有:超过额定起吊能力、机械曾经受过损伤、材料疲劳、设计错误以及设备缺乏必要的防护等。因此应加强对装卸桥的日常结构检查,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加大检查频次。在任何损坏或超载事故发生后,必须组织一次严格彻底的结构检查。
2.对于极端天气状况诸如台风、风暴潮之类,气象部门事先都有预报,港方可提前做好设备的防风锚固工作。而短时大风的出现一般是不可预见的,正在轨道上行驶的装卸桥,可能会因此撞向附近的装卸桥或端头制动器,然后倾倒。在这种情况下,司机应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但多数时候司机出于本能,常会顶着风开动机器,这种做法恰恰将长程刹车抬起来,使装卸桥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每台装卸桥必须确保安装性能良好的刹车系统并经常维护,还要保证使用方法的正确性。
3.在世界各地港口中,因船舶操作不当而撞上码头的事故频繁发生,装卸桥处于码头最前沿位置,被撞几率相对较大。因此,除非正在进行装卸作业,在任何情况下装卸桥的吊臂必须处于抬起状态,当船舶靠泊或离岸时,确保没有人员滞留在装卸桥上,并要求船舶上有引航员。
4.若泊位足够长,可将装卸桥移至泊位端头停放,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尽可能将泊位上所有装卸桥集中在泊位中央。
5.对于久置不用的装卸桥,在重新启用之前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结构检查。
6.坚持管用养修并重,认真执行装卸桥保养维护程序,如果此项工作外委,应派专业人员进行监督检查。
7.加强装卸桥司机的职业培训,严格执行操作标准。
二、减少财产损失
如果港方不希望发生的事故真的出现,减少财产损失最为重要。这就要求港方未雨绸缪,以投保索赔的方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对于由船舶引起的碰撞事故,按照双方事先签订的协议,一切破坏及后续损失均由船方承担,包括生产中断、修复码头岸壁、清洁消除污染以及人员救治等。在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中,针对船舶给港口码头造成的损失,均有严格明确的责任条文。
事故发生后,港方应立即通知其财产保险商进行损失评估。如果船主仅有这条船一种财产,在船主赔偿港方之前船被卖掉,那么只能在码头修复以后提出一个未付赔款的索赔申请。因此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港方应在船舶离港之前迅速采取行动,获得由银行担保人或联运保赔协会(TTClub)出具的索赔数额保证书,这样在申请索赔时程序将更简单。如果条件允许,索赔时聘请土木工程师、机械维修师、律师等专业人员评估破坏程度和修复费用,将对挽回经济损失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