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全国KZS系列矿用筛采设备管理
 ZS直线振动筛; 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坚持协调服螺旋分料器务宗旨
提升行业设备管喂料机理水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设备TD皮带输送机工作委员会
二OO五年十一月二自击式破碎机九日
&nbs双螺旋给料机p;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工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冶金装备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和连续化的特点更显突出。因此,大倾角皮带对设备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面将钢铁行业的设备管理情况用一简要介绍。
一、钢铁行业产能和工艺装备水平的回转分级筛基本概况
1、钢铁行业的规模产机械振动台能高速增长
新世纪以来,在国内外钢材市场强劲的拉动下,我国钢铁行业呈现着超常发槽型传感器展的态势。从2001年到2004年,每年增钢分别是2000万、3000万、4000万、5000万;今年1—9月份,全国平均日产钢为93.5万吨,按此水平测算,全年钢产量将达到3.4亿吨左右,增钢超过6000万吨以上。4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比“八五”和“九五”的投资总和还多,达到4393亿元。今年1~9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00亿元,同比增长26.1%,钢铁行业投资1554.54亿元,全国炼铁能力达到3.79亿吨、炼钢能力达到4.19亿吨。据调查,今年新投产的铁和钢的产能分别是5000万吨和6100万吨;今年投产的各类轧机产能合计7891万吨。
2、关于工艺装备水振动分级筛平情况
近几年,钢铁企业更新改造的步伐明显加快,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例如,2003~2004年期间,新建和改造轻型输送机的项目:在132座高炉中,1000立方米以上的有20座,所增产能占增加总量的41.66%;300立方米到10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有77座,所增产能占增加总量的49.33%;上述两项已占产能增量的90%。新增的58座焦炉基本是年产30万吨以上的大型机械化焦炉;新增的98座炼钢炉中,30吨以下的仅有9座。20吨以下的没有。而3座电炉的容量均在65吨以上;新增的53台烧结机中,40平方米以下的只有3台;而新增的97套轧钢机中,单条生产线能力都在40万吨以上(涂镀板生产线和车轮轮箍除外)。与此同时,无论是板材、带材、型材还棒线材轧机,基本都是连轧机组。而钢材品种中的合金钢比由5.2%提高到7.28%,特殊钢比由8%提高到14.2%。代表钢铁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连铸化,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由2000年的82.5%提高到2004年的98.35%,进入世界先进水平(2003年世界平均水平为88.3%),其中有51家连铸比为100%;线材生产能力中现代化的高速线材轧机能力已占到70%左右;板带材产量由4541万吨上升到10030万吨,增长1.2倍;薄板坯连铸连轧机组能力由455万吨上升到1793万吨,居世界第一;热轧宽带钢轧机能力由2476万吨上升到5608万吨,增长1.26倍;冷轧宽带钢轧机能力由976万吨上升到1889万吨,增长93.5%;镀锌机组能力由253万吨上升到844万吨,增长2.33倍。2004年全国板管带比43.87%,比2003年提高1.38个百分点。
综合评价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从数量上是绝对的钢铁大国,但产业的集中度和布局还不够合理,品种质量、能源消耗、环保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行业的整体工艺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各企业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各工序装备既有世界上最好的,也有最差的。例如,国家已明令淘汰的装备:生产地条钢或开口锭的工频炉、复二重线材轧机、横列式小型轧机、叠轧薄板机组、折叠式热轧窄带轧机、直径6毫米以下自动热轧管机组、横列式线材轧机、1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15吨以下转炉YBZD防爆振动电机、10吨以下电炉等还在生产。按照国家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衡量,目前,全行业炼铁应淘汰的落后产能约1亿吨,炼钢应淘汰的落后产能约8000万吨;其中,到2004年底,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炼铁1261万吨、炼钢1093万吨、轧材1112万吨。
&nb圆锥破石机sp; 二、当前行业设备管理的基本状况
1、组织机构与服务协设方式
中国钢铁工业地会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是伴随国家机构改革而成立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二级组织。2000年成立,今年5月进行了换届改选,主任和副主任分别是唐钢、宝钢、鞍钢、济钢和中国钢协市场部。现有57家成员单位,下属16个专业委员会和行业服务机构。即普钢一组、普钢二组、特钢企业、备件管理、冶金电气、工厂建设与技改、冶金电修、工业建筑、液压润滑专业委员会、冶金动力、设备诊断、冶金修建、企业机修专业委员会、冶金设备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站、《冶金设备管理与维修》编辑部、冶金配件服务中心。同时明确了责任分工,主任单位主要负责与副主任单位、执行委员单位的工作协调及年度工作的研究与安排。各专业委员会均挂靠在有关钢铁企业,负责日常的活动安排。钢协市场部主要负责与主任、副主任单位、钢协有关领导和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的工作联络与协调,以及主持日常事务的处理工作。
2、当前行业设备管理的重点工作
近期行业设备管理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1)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根据近期,钢铁生产的外部条件限制较多,生产组织调度的难度加大,发生事故的因素增多的情况,要求各企业应继续强化科学、规范、标准化管理和操作的工作。企业应注意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和检修任务,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各钢铁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防患于未然,及时清查隐患、明确责任、完善规程制度、落实措施、常抓不懈、确保生产安全和设备稳定运行。
(2)进一步提高设备经济运行水平
当前,企业在国内外钢铁市场的竞争,已经明显的从产量规模、品种、质量的竞争,逐步转向资源与成本控制及服务的竞争。因此,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经济运行质量,应是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2004年钢铁行业的煤炭消耗在2.7亿吨左右,今年可能接近3亿吨;去年全行业电力消耗费量为203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消费量的10%,同比增长23.71%,明显超出全国电力消费平均增长14.88%的水平,钢铁行业能源消耗的压力不断增加。我们的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到30%,据今年1~6月份统计,80家重点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平均752.01 kg标准煤/t,全国为781 kg/t、国际先进水平为646 kg/t,耗水量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7倍,吨煤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各企业之间的水平差距也很大。例如,2004年重点钢铁企业的入炉焦比平均427kg/t,宝钢为288kg/t高的企业达到592kg/t,电炉综合电耗平均422kwh/t,高的企业达到654kwh/t,转炉工序能耗平均为2657kgee/t,而宝钢、武钢和湘钢已是负能炼钢,上述指差异说明,全行业节能的潜力巨大。各企业务必集中精力抓好现有设备生产能力的高质量、高效益的运行。通过检修结合改善和改造,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各个工序的优化配套,坚持对标挖潜,提高节能降耗、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水平。企业设备系统在设备、备件采购、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管理、设备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应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推进,明确规划目标、制定有效措施,并真正加以落实。
(3)充分发挥设备设计功能与指标水平要有新成效
目前,各企业新建和改造的设备,基本上都达到了国际或国内的先进水平。尤其是冷热连轧机组、高速线材机组、连轧棒材机组,在实际运行中,设备原有的设计功能和指标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比例,与设备原有设计水平还相差较远。品种单一、追求数量的现象仍较普遍。市场较好时还不能完全体现设备的功能优势,当市场变化时,是对设备的真正考核。企业对这一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地开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品、精品,以更好地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而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否则,是对企业投资的一种浪费。
(4)积极推进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
“十五”规划以来,钢铁企业不同层次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宝钢、武钢、鞍钢、首钢、马钢、衡阳钢管、兴澄特钢、湘钢、链钢、天津钢管、通钢、新兴铸管、承钢、杭钢、石钢、宝钢集团上钢一厂、邢钢、梅钢等企业,都取得了不同的成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2000年编制的《我国钢铁工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工业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十五期间重点发展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技术,提高我国冶金自动化装备水平,推进冶金工业现代化”。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目标是优化企业业务流程,使之更加有效,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竞争是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动力。设备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把设备管理工作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设备系统的许多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规范细化,基础工作要更加扎实,资料数据要更加准确、规范,维修的模式和机制要更加先进、科学,整个队伍的素质要全面提高,只有这样,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才能实现本质性的飞跃。
3、今年以来开展的主要活动
针对上述四项重点工作和任务,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协调各专业委员会开展了一些交流研讨活动。组织部分重点钢铁企业的设备经理、设备部长等相关人员交流研究了企业“设备修理费含盖范围及规范统计”、“大型冶金设备供方评价分级标准及准入条件”、“关键设备备件储备目录、联合储备、资源共享合作办法”和主要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网上交流等,其目的是解决设备修理费合理使用、规范设备、备件采购市场交易行为、降低企业备件存资金、加快信息交流时效。上述工作先在部分企业试行,并逐步向全行业推进,组织有关企业修订了1992年制定的《钢铁企业主要生产设备装备技术水平等级划分办法》,并向重点大中型企业发出通知,要求明年一季度,查清现有设备的整体状况,查清落后装备和产能的具体数量,并制定出改造更新的时间规划,加快落后产能和装备淘汰的步伐;召开了推广高炉余压发电(TRT)的技术交流会议,提高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水平;组织有关企业修订了2001版冶金机械五个专业的检修工程预算定额;整顿了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刊物杂志的编辑发行工作,提高办刊质量,减轻企业负担和资财的浪费。组织召开了修建、电修专业委员会年会,交流研讨了钢铁企业深化改革,精干主体、辅业改制的进展情况及改革中的经验和应注意问题;液压润滑、设备诊断、备件管理专业委员会,针对钢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企业检修体制和模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一些专题交流,例如,供用双方如何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开发新产品,设备诊断技术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推进备件采购电子商务交易等,上述活动都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和认可。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为行业的设备管理在信息、技术与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交流研讨的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企业设备的运行状态比较稳定、设备的可开动率、日历作业率、检修质量和维护水平明显提高;重、特大设备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各项规章制度和规程规范相对健全、现场作业环境明显改善;设备的经济运行管理不断加强并取得一定成效。1~9月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铁、粗钢、钢材产品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9.88%、99.67%和99.36%;从能源消耗上看,各工序能耗指标继续有所改善,除转炉炼钢能耗同比增加3.51kgce/t以外,烧结、炼铁、焦化、电炉钢、轧钢工序能耗均有所降低;行业指标的平均水平;高炉入炉焦比为419kg/t同比下降7kg/t;喷煤比为123kg /t,同比增加6kg/t;同比略有提高、轧钢机日历作业率68.74%、同比提高6.79个百分点。设备修理费占产品成本2004年为3.38%,2005年为3.12%。但是,企业设备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先进的工艺装备落后的工艺装备并存,使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模式,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推进还比较缓慢;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仍不够扎实;设备系统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点检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设备管理对相关人员合理利益分配的积极性和紧迫感的运行体系和考核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开拓。
三、认真贯彻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已正式颁布,对钢铁工业今年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从组织结构和集中度方面要求,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到2010年,产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到2020年,形成与资源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市场供需、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实现“零排放”,建立循环型钢铁工厂。钢铁企业必须发展余热、余能回收发电,500万吨以上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要努力做到电力自给有余,实现外供。2005年,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到0.76吨标准煤、吨钢可比能耗0.70吨标准煤、吨钢耗新水12吨以下;2010年分别降到0.73吨标准煤、0.685吨标准煤、8吨以下;2020年分别降到0.7吨标准煤、0.64吨标准煤、6吨以下。即今后十年,钢铁工业在水资源消耗总量减少和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不多的前提下实现总量适度发展。在2005年底以前,所有钢铁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符合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控制指标。按上述有关要求,全行业节能降低、改善环保现状、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任务是十分紧迫和艰巨的。而改变上述状况,行业设备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将是关键环节,任重而道远。
四、进一步加强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的自身建设
随着国家机构的深化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将为协会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近几年全国各行业协会开展的工作情况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工作成效,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的普遍肯定,具有较好的声誉和影响。是2004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隶属的300家协会中,被表彰的10个先进行业协会之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要办成国内有威望、世界有影响的协会目标,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也应做出积极的努力。
首先,规范和自律相关活动。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共有17个专业组(其中冶金动力还含有5个专业)和业务机构,每个专业一年召开一次年会,就是20多次,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就要正式发文20多次,如果有的专业组再发预通知就更多了,这样的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就真的成产文山会海的组织了。但实际情况是各专业活动都有必要,如何解决发文多、会议多与活动的必要性问题,就需找出比较合适的方式和办法。我们提出今后要逐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一些技术交流、技术经济指标交流,通过网上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解决,尽可能地减少集中开会的次数。同时对会议的规模也应适当加以控制,切实提高会议的质量和效果。规定各专业委员会每两年开一次大会,期间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调研。年会期间是好将下一次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布置得细致一些,并在时间上加以明确,按期落实后以通讯或刊物方式交流。
第二,加强信息传递的实效性。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和委员会中的多数专业委员会,都开展了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交流,但是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还有待加快,否则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和成本。在办的设备管理有关刊物登载的信息,也存在不少过时信息问题。同时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对现有刊物资源加以整合,我们不仅要考虑信息量的多少,还要考虑所提供信息的质量。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交流周期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季度,有条件的应进行网上交流。
第三,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活动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活动解决行业设备运行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矛盾,实现设备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目前的交流活动综合的内容较普遍,专题性的调查分析、深入研讨还有所不足。要求各专业委员会都能比较客观的了解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有无差距,将每一次专业活动变为解决一、两个共性难题的真正论坛。
第四,加大设备管理创新成果的兴论宣传力度。在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设备系统的全体工作者做了许多开拓、创新性工作,但是总结宣传的还不够及时、全面。加强总结与宣传,就是要通过总结积极经验,找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和解决和方法。
总之,冶金设备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得到了多数企业的积极支持,但是在开展各项活动中也遇到了不少实际困难。例如,技术经济指标统计上报不及时、个别专业委员会活动积极性不高、活劝的针对性不强、方式和效果不尽理想、协会组织的定位和作用的研究探索等,都需要认真总结和积累经验,改进和提高。
二OO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